專欄之方家評說
  時間都去哪兒了
  □ 方言
  時下最流行的歌曲恐怕非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莫屬,作為電影《私人訂製》的插曲,先上馬年春晚、再上元宵晚會,加之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有提及。一時間,“時間都去哪兒了”由流行歌演變成了流行語。
  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為什麼會這樣火?我認為是朴素的歌詞戳中了大家的淚點,觸摸到人們心底那根最柔軟的弦——對溫暖親情的回憶與期盼,更重要的是激起每一個忙碌的人對時間易逝的無限感慨。
  這是一個競爭加劇的時代,也是一個節奏加快的時代,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奔波,“忙”已漸成一種生活狀態和生存方式,一種人際交往的浮躁“時尚”,一種疏於親情、懶於學習的托詞。不經意之中,時光悄悄流逝,頓生感傷“時間都去哪兒了,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……”
  靜下心來想一想,我們真的很忙嗎,我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?有的人忙在床上,喜歡睡懶覺,一有空就睡個昏天黑地;有的人忙在網上,儼然“屏幕人”或“鍵人”,讓大把的時間從指縫間滑過;有的人忙在“場上”,不是在牌場上玩就是在交際場上混,趕了一場又一場。當然,由於交通擁堵,很多人的很多時間也花在了路上,不是在上下班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。這就需要加快建立方便市民出行的發達、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來漸進紓解,以給市民騰出更多的時間。
  時間,是一個人生命長度的量度,也是一個人生命質量的維度。看一個人的品位與層次,不是看他的職務高低,也不是看他的財富多少,而是看他的時間花在哪兒。一個人沉溺於吃喝玩樂,他的境界不會高;一個人熱衷於看書學習,他的素質不會低。時間該去哪兒?既要花在板凳上,也要花在田野上。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,要狠心學習、靜心思考。習近平主席說“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?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。現在,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,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。”如果每一個人都把時間花在工作和學習上,實現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也就指日可待了。同時也要常坐熱板凳,有空陪陪親人,享受家的溫暖。
  時間在希望的田野上校準、延伸。每一個人都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,在本職崗位上盡職盡責,不虛度光陰;作為官員要深入基層、深入一線、深入群眾,把工作做到田埂上、把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;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健康,無論多忙,也要抽空到公園裡健健身,到田野上走一走,以延伸自己時間的長度。
  人們對於“時間都去哪兒了”的集體憂慮背後,其實是對自己浪費時間的深深自責,也是對如何管理好時間的迫切期待。把有效的時間花在有用的事情上,我以為需要“時間文明”和“時間智慧”。所謂“時間文明”就是每一個人都要有時間觀念、效率意識。要“識時、惜時、守時”,要有馬上開始的雷厲風行、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、日清日結的良好習慣。所謂“時間智慧”,就是要善於利用和管理好自己的時間。在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當下,要懂“計時”,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規劃安排好時間表;要善“集時”,把零散的時間集中起來做好一件事、做成一件事;要會“擠時”,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擠一擠總還是有的,車上、枕上、廁上的時間讀讀書未嘗不可。
  (作者為公務人員)  (原標題:時間都去哪兒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r36jrplj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